江南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,又称南京贡院、建康贡院,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,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,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,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。
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干道四年(1168)东起桃叶渡,西至状元楼,南临秦淮河,北抵建康路,占地约30万平方米。其规模之大、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,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,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”。
南京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―个古渡 ,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,南起贡院街东,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,又名南浦渡。
南京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,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。在原渡口处立有“桃叶渡碑”,并建有“桃叶渡亭”,从六朝到明清,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,河舫竞立,灯船萧鼓。。
网络图片
在穿城而过的秦淮河北岸,是贡院街。贡院街得名于明景泰年间兴建的应天府贡院、清朝改为江南贡院的科举贡生乡试场所。基于现在的位置,江南贡院分为南院、北院(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)两个部分,中间隔着贡院街。南院部分位于秦淮河畔,内有魁光阁(也叫奎星阁、魁星阁),以及科举民俗区、科举名人塑像、科举文物展示等。
网络图片
江南贡院南院(我们称为江南贡院)的入口,是贡院仪门(贡院景点导览所述),仪门明柱上的楹联是“场列东西,两道文光齐北斗;帘分内外,一毫关节不通风。”仪门的两侧分别是“明经取士,为国求贤”。
晚清重臣林则徐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均曾在江南贡院担任监考官,此铜像为曾国藩在校阅考生试卷的情景。
另一侧塑有从这个考场走出的“科举名人”代表人物林则徐的立像。
进入大门后,院子左右两侧展示介绍科举文物与历史的小廊间,廊檐下金匾高挂,左边“会元、案首、解元”,右边“状元、榜眼、探花”。
案首是古代在考试中的专用名词,指童生参加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凡名列第一者,称为案首;解元是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;会元是指会试(科举考试)的第一名。会试由礼部主持,在京师举行考试。
旧时科举从下到上主要包括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个大环节。明清时期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此为“三元”。三级考试都蝉联第一就叫做“三元及第”。
最基础的是“童试”,参加童试的考生称为“童生”,也就是明清科举的预备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录取者称为“生员”,也就是 “秀才”。
各省在乡试结束后大概一个月左右放榜。因正值秋季,桂花芬芳,所以也叫秋榜、桂榜。乡试榜是科举出身的第一级,又称一榜、乙榜。
参与科举考试被录取,即为“登科”。科考及第不仅使自己可以安身立命,还可使家族获得无上荣光。于是,“登科”便成为旧时无数读书人的毕生追求。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绝对是科举大世界里的一个真实写照。
迎面是一堵黯淡的铜质屏风,整个屏风有三蝠图画构成。屏风正中,是一幅一路(鹭)连(莲)科图画浮雕。端详浮雕,鸥鹭骞翮,莲花绽放,花鸟叶实,寓意昭然。右侧画面上有书、灯、笔、砚,寓意寒窗苦读;左侧画面上卷起的圣旨和金银,寓意金榜题名。
屏风的背面中间镌刻着康熙的《为考试叹》:人才当义取,王道岂纷更。放利来多怨,徇私有恶声。文宗濂洛理,士仰楷模情。若问生前事,尚怜死后名。人才当义取,王道岂纷更。“人才当义取,王道岂纷更” 两句在告诫监考的官员,生前如果有徇私舞弊,死后也会留骂名的,可见当时对科举选拔人才的重视。
旁边的十字对联是李渔所写:“变化鱼龙地,飞翔惊凤天 ”。意思为江南贡院是鱼变成龙,鸟变成凤凰的地方,从这里取得功名之后,在当时的古代社会,人的地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(网络图片)
铜质屏风的后面有一个门槛,上面有一个龙门,旁边有两条龙头鱼尾的动物,意思是鱼跃龙门。那座门槛被岁月磨出了痕迹,然而精美的图案还依稀可见。
屏风的后方则是“南闱放榜”影壁墙,墙呈八字形,正中的位置乃是用现代手法绘制的放榜时的热闹场面。影壁的旁边有一铜雕,其形象乃是负笈赶考。
网络图片
影壁背面是“历代状元名录”墙。
影壁之后就是秦淮河,贡院沿着河边建起窄窄的长廊,名为“登科长廊”。右边的桥名为“文源桥”,桥头有状元亭。
后方有两排长廊,门楣上挂着“探花”“解元”等新匾。
贡院有座古建筑“席字号”,也是灰砖黛瓦,斑驳老旧,这就是士子考试的房间即“号舍”,少则五、六十间,多则百余间,形成“号巷”。号高六尺,深四尺,宽三尺,约1.5平方米。
号舍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。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,砌出上、下两道砖托,以便在上面放置上、下层木板。
考生白天考试,晚上住宿,吃喝也在里面,要度过六天六夜,而且考试期间,“正当炎热的秋老虎季节,蚊虫蝇鼠猖獗,艰苦可知。中国最后一位探花,曾任国家文史馆馆长的商衍鎏先生曾在此应试三科,会试两科,总共在号舍中度过45天”!科考结束,士子们已被磨得不成人样。
长廊旁边有一组吴承恩、吴敬梓和郑板桥的塑像。其中吴敬梓的铜雕像,他站在那里手拿书本紧锁眉头,右手指向前方,看样子他是在谴责那万恶的科考制度。范进中举都差点疯了,不知考中进士会出现什么情况,但此亦说明科举考试之难。
沿着长廊继续向前走,渐渐看到了号称天下第一的万仞宫墙。走到这一带,方看清秦淮河在宫墙前有弧度,但若站在正前方看过去,则完全看不出弧度来。如此说来,秦淮河确实是夫子庙的泮池,至少说明当年修建者特意借用秦淮河,故将这一段的水面修成了弧形。
走到长廊的尽头,有一小空地,空地上堆放着一些太湖石,同时建有一座魁星阁。
魁星阁位于夫子庙泮池旁,是南京夫子庙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之一,也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,又称奎星阁、文星阁。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,在儒士学子心目中,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“夺魁”的象征。
阁内塑有一神象,形如“魁”字的大弯钩;一手捧斗,象征“魁”字中的小斗字;一手执笔如点状,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,这就是传说的“魁星点斗”。清代士子们对这座“魁星”像毕躬毕敬,每当秋闱开考之前,朝拜者争往不绝。现代人会系上一段祝福语,祝福高考的孩子金榜题名。
在一千年多年的科举长河中,涉足科举考试的人不计其数,他们长期受儒家经典的熏陶,恪守儒家所提倡的“尊德性,道问学”、“内圣外王”的为学之道,胸怀“治国,平天下”的抱负,追求“天下大同”的理想,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。即便是科场失意者,大部分人依旧秉持儒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,在多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。
古时文人参加科举的动机,不管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,还是肩负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,主动也好,被动也罢,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千余年来,科举在维护国家统一、民族团结、社会有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